19家民營銀行生存實錄:微眾網商雙雄吃掉行業70%利潤,尾部抱上“國資大腿”求生
-
收藏
0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林見微 編|劉雙霞
自2014年試點至今,我國民營銀行已走過十個春秋。截至2024年末,19家民營銀行總資產規模突破2萬億元,雖仍不及單家頭部城商行體量,但已然成為普惠金融領域的生力軍。在金融深化改革的浪潮中,這個年輕的銀行業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分化與重構。
回顧民營銀行發展史,各家民營銀行在開業后一到兩年內大多實現盈利,但由于開業時間、股東背景、業務模式等因素的不同,民營銀行“二八效應”顯著。
尤其是隨著金融競爭的加劇和監管政策的收緊,民營銀行的生存環境愈發艱難。部分民營銀行因業務結構單一、負債渠道窄等問題,導致盈利能力減弱。同時,不良貸款余額的增加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也進一步壓縮了民營銀行的利潤空間。
從19家民營銀行2024年財報數據可見,頭部銀行憑借科技壁壘與客群深耕保持穩健增長,腰部機構加速轉型突圍,而尾部銀行則面臨盈利收縮與資產質量承壓的挑戰。行業呈現出"強者恒強、特色求生"的鮮明格局。
行業整體規模超2萬億,振興銀行等3家“縮表”
民營銀行的早期探索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1996年民生銀行成立,雖未被官方歸類為民營銀行,但開創民資控股先河;2003年后渤海銀行、浙商銀行等混合所有制銀行陸續出現。
2014年3月,國務院批準首批民營銀行試點,標志著民營銀行正式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2016年監管政策常態化,民營銀行數量增至19家,新增銀行如新網銀行(四川)、眾邦銀行(武漢)、蘇商銀行(江蘇)等。2020年后監管趨嚴,新增牌照暫停,行業進入存量競爭與結構調整期。

2024年民營銀行總資產規模2.1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約9.5%,增速較前幾年有所放緩。同時,機構間增速差異懸殊,"金字塔"結構愈發顯著。


從2024年數據來看,微眾銀行以6,517.76億元資產總額穩居榜首,相當于尾部10家銀行資產總和的2.5倍。其21.7%的資產增速雖較往年放緩,但仍大幅領先行業均值,顯示出生態場景的持續賦能。網商銀行以4,710.35億元位列第二。
第二梯隊陣營中,有三家總資產超千億。蘇商銀行(1,372億元)、眾邦銀行(1,235.31億元)通過區域深耕保持7.9%-17.91%的穩健增長,而新網銀行(1,036.29億元)資產微增0.68%。金城銀行(776.79億元)增速5.73%。
WEMONEY研究室關注到,億聯銀行、三湘銀行、振興銀行三家機構出現"縮表",資產規模分別縮水21%、10.46%和2.35%。裕民銀行雖以21.4%的增速逆勢突圍,但208.03億元的體量仍居行業末位。
頭部“虹吸效應”顯著,尾部盈利空間收窄
2024年,19家民營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34.18億元,同比增長1.99%;凈利潤187.91億元,同比減少10.41%。
從各家數據看,19家民營銀行經營業績呈現分化趨勢。
微眾銀行以6517.76億元總資產、381.28億元營收穩居榜首,其凈利潤109.03億元超過其余18家總和。網商銀行以4710.35億元資產、213.14億元營收緊隨其后,兩家頭部機構合計資產規模超1.1萬億元,形成絕對“斷層優勢”。
2024年,6家銀行實現了業績“雙增長”,分別為蘇商銀行、富民銀行、華瑞銀行、客商銀行、華通銀行和裕民銀行。與之相對的是,三湘銀行、藍海銀行、民商銀行、振興銀行和中關村銀行營收凈利較上年均有所下滑。

微眾銀行、網商銀行以381.28億元、213.14億元的營收領跑,其余銀行營收均不足百億元,新網銀行、蘇商銀行營收超50億元,分別為63.70億元和50.06億元,新安銀行營收下滑22.47%至2.52億元,排名墊底。
從營收增速看,華瑞銀行、裕民銀行和客商銀行漲幅較大,分別同比增長41.31%、27.15%和20.20%。9家銀行出現下滑,藍海銀行營收同比下降39.42%,至14.52億元。
從凈利潤數據來看,19家銀行中僅一家虧損。微眾銀行實現凈利潤109.03億元,微增0.81%,網商銀行和蘇商銀行位列第二、三位,凈利潤分別為31.66億元和11.58億元,裕民銀行凈利潤雖不足1000萬元,但同比實現103.46%的增長。從凈利潤增速看,包括新網銀行、中關村銀行、振興銀行等在內的9家民營銀行凈利潤同比下降。
此前金融監管部門負責人介紹,去年部分民營銀行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撥備計提力度。

資產質量方面,客商銀行不良率0.97%為行業最低,但也有3家機構不良率超2%。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銀行資產質量面臨下行壓力,平均不良貸款率達1.66%,2025年3月末該項指標進一步升至1.76%,高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
4.11%凈息差還能撐多久?高存高貸模式臨大考
面對"一行一店"政策約束和國有大行下沉擠壓,民營銀行平均凈息差雖維持在4.11%的高位,但"高存高貸"模式已現疲態。2025年全行業存款利率下行壓力加劇,貸款端價格戰導致收益率持續收窄,轉型迫在眉睫。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3-5年是關鍵轉型期,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從“價格覆蓋風險”轉向“技術驅動效率”,并通過生態合作與業務創新構建可持續競爭力。
面對競爭壓力,民營銀行正通過差異化定位開辟生存空間。
微眾銀行2024年在香港獲批設立微眾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家設立科技子公司的民營銀行,并單獨增設了國際發展部,尋求出海的業務增量。網商銀行發力綜合金融服務,在2024年末存款、理財等客戶資產管理規模(AUM)首次邁上萬億臺階,代銷的第三方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位居行業第二。
金城銀行在財報中指出,要堅持“防風險調結構、做科技拿中收”的經營策略。錫商銀行持續打造特色化、差異化產業銀行模式,壯大產業金融發展根基。據了解,其產業金融持續打造“核心企業+產業 平臺+鏈屬企業”的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服務場景,聚焦鋼鐵、化塑、醫藥等重點行業,開業以來供應鏈業務累計服務客戶2.4萬戶。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裕民銀行、新安銀行等已引入地方國資。2024年8月,金融監管總局批復,裕民銀行第一大股東位置由正邦集團有限公司更換為南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占股30%,此次國資擔任民營銀行第一大股東在國內尚屬首例。而安徽新安銀行更進一步,2024年11月,監管批復三家地方國資共計拿下新安銀行51%股權,該行成為了全國首家國資控股的民營銀行。
這種“民營性質淡化”趨勢可能改變行業規則。行業人士表示,中小民營銀行若無法突破區域限制或找到特色業務,可能進一步依賴國資救助,行業分化將更明顯。有專家建議淡化“民營”標簽,將民營銀行納入一般商業銀行監管框架,允許國資、外資等多元資本進入,拓寬發展空間。
未來市場或將形成"頭部市場化、尾部國資化"的分層格局,數字化轉型能力與特色場景建設將成為生存決勝關鍵。
猜你喜歡
19家民營銀行生存實錄:微眾網商雙雄吃掉行業70%利潤,尾部抱上“國資大腿”求生
民營銀行進入淘汰賽?微眾網商雙雄吃掉70%利潤,尾部抱"國資大腿"求生6家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PK:強者恒強,凈息差收窄引發存款降息潮
6家民營銀行業績呈現頭部增長與尾部承壓的狀態,在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民營銀行開始降低存款利率。趙衛星任富民銀行行長資格獲批,曾供職于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小米金融等機構
曾供職于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小米金融等機構。
WEMONEY研究室
共2812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