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TALK|金融科技賦能新型消費的成效、挑戰與優化建議
-
收藏
0
消費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經濟大盤的“穩定器”,事關民生保障與改善。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定調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指出要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
當前經濟社會由過往的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轉段,落實中央決策應大力支持新型消費,滿足居民消費轉型升級的需求。概言之,新型消費發軔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底層技術,依靠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態新模式,既開辟了消費新賽道,也彌補了傳統消費領域的不足,進一步拉動內需,推動經濟企穩回升,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作為服務新型消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金融科技全面賦能新型消費,在擴大消費需求,培育消費場景,強化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意義。隨著首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統籌監管政策改革與新型消費潛力釋放的導向對金融科技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金融科技支持新型消費有那些重要舉措與成效?
第一,精準定位消費客群,觸達新的“藍海”。長期以來,獲客成本高企是各類金融機構關注的重點問題,平臺企業等非銀機構還受服務客群“三低一高”特征影響,互聯網、大數據風控技術較好扭轉了這一局面。一方面,通過線上引流對客戶信息的有效獲取,用戶信息數量及真實性得到較好保證,金融機構借此持續延伸客群觸達,“新市民”“征信白戶”等傳統意義上金融機構較難服務的“藍海”群體被納入服務范圍。據統計,僅消費金融公司行業在2022年就新增縣域客戶8741萬(數據來源:《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3》)。另一方面,行業數智化水平的提升使運營架構不斷迭代,豐富不同客群畫像,有效實現精準分類、精準定價、精準授信,降低產品與客群錯配的實施空間,在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便利性的同時也有助于控制不良率。
第二,打造多元消費場景,提升客戶黏性。技術水平的提升使金融機構自建消費場景、平臺等成為可能,日趨多元化與精細化的消費場景使得金融服務覆蓋領域得以擴大。傳統消費場景下,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家裝家電等大宗分期消費或教育、醫療等大額低頻消費領域,而金融機構通過豐富自身“APP”欄目模塊或與其他頭部社交平臺、交易平臺共建的方式逐漸入局日用品、餐飲等快消領域,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此外,依托“VR”技術而涌現的新型“線上直播”“線上體驗”也豐富了用戶體驗,有效提高了客戶黏性。
第三,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強化消費安全。
依靠安全防護技術強化個人信息源頭保護。金融機構通過設立智能化安全運營平臺、升級終端電腦信息加密算法、推行內外網絡“隔離墻”等方式強化客群信息保護,規范信息獲取、儲存、傳遞全流程,集中治理過度獲取、信息泄漏等安全問題。
攔截網絡攻擊,維護交易安全。鑒于新型消費線上形式為主的交易特點,金融機構應用“WAF”“IPS”等技術,有效攔截針對線上交易系統展開的內外部攻擊,降低交易數據等敏感信息的泄漏風險。
積極防治網絡詐騙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利用“OCR”技術精準掃描用戶證件信息,識別是否存在偷拍、翻拍可能;通過“防Hack”分析技術提升靜默活體檢測能力,提升了對“PS換臉”“AI偽裝”等欺詐識別的覆蓋面。
二、在新型消費場景下,金融科技面臨哪些挑戰?
首先,金融科技賴以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實現對海量信息的快速處理必須依賴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以“云計算”為例,需要大數據中心等機構實現對信息的收集與儲存,“5G”等超高速網絡帶寬實現海量數據的快速、穩定傳輸,超級計算機提供算力保障,而我國在上述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弱項。關鍵領域研發還有不足。目前我國雖然在“5G”等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其他領域的底層技術仍存在較多空白點,存在“卡脖子”現象,對于國外廠商存在嚴重依賴。此外,不同省份之間、城鄉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數據鴻溝”,全國范圍的大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還沒有建立起來。
其次,金融科技應用的技術風險較為突出。一是“破壞性創新”帶來的技術濫用風險。金融科技帶來的深刻變革沖擊了傳統金融秩序,迫使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改變經營模式,這被一些學者稱為“破壞性創新”。此時,初創企業的監管空白和傳統機構迫切的轉型需求會使部分管理者改變穩健經營策略,催生了技術濫用風險。二是“算法黑箱”帶來的道德風險。金融機構利用自身收集的海量數據成功搭建了眾多算法模型,例如量化投資算法可快速確定交易換手率,避免錯誤頭寸敞口,實現交易盈利與風險管控的平衡。但限于當前算法技術,具體計算的過程仍處于“黑箱”狀態,不透明性和不確定性使得消費者處于劣勢地位,面對“算法歧視”時難以有效應對。
再次,金融科技行業監管需要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創新提升了監管難度,依靠各類報告提供的監管數據指標難以適應金融科技行業的實施發展變化,在現有監管技術與模式下勢必造成監管缺位,存在金融系統性風險快速傳導隱患。另一方面,立法機關、監管機構對金融科技的呼應不足,存在一定的監管空白和“灰色地帶”,出現了諸如“炒幣”等披著金融科技“外衣”的行業亂象,背離了金融基本規律。
最后,金融科技的“雙刃劍”作用也影響著新型消費。例如,金融科技支持的線上消費拓展了新型消費的渠道,但相較于傳統線下消費,線上消費難以進行過程監管,消費者也面臨著維權難、取證難的現實問題。又如,平臺資本無序擴張有待進一步治理,一些頭部互聯網平臺在利用技術優勢大打“價格戰”限制行業競爭,取得壟斷地位后,就肆意“大數據殺熟”,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再如,金融科技雖開辟了新的消費領域,但資本大量涌入使市場快速飽和后即開始收縮,“爆火”“爆冷”現象頻發,不利于行業穩健發展。
如何提升金融科技賦能新型消費質效?
1.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大5G信號基站、千兆光纖寬帶、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縣鄉地區建設投入,改善區域失衡狀況,填補“數據鴻溝”。二是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實現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打破數據壁壘,暢通數據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流通路徑。三是推進大數據平臺建設,深化大數據在金融、能源、交通、商貿、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消費領域協同創新,打通線上線下客戶資源,實現雙向互補、有機融通。四是引導各地區、各行業合理使用大數據資源、算力資源,提升基礎設施利用效能。例如對金融數據等高頻次調用、對網絡延遲度要求較高的,支持向城市級高性能中心調度;對需進一步加工處理,不需較快網絡響應的數據,支持向能源豐富中心地區中心調度。
2.推進金融科技有序、穩健應用,降低技術風險
從發展理念上看,應基于有限資源而明確金融科技優先發展順序,投入應聚焦主要業務發展,避免“大水漫灌”。這一趨勢在金融機構中體現較為明顯,據有關統計,2023年國有六大行的技術投入增速均同比回落,有的甚至增速為負(數據來源:《中國金融科技生態白皮書(2023年)》)。從應對“破壞性創新”角度上看,應形成全行業、全流程治理合力,共同抵御技術濫用風險。監管部門應針對數據、算法使用失范等實踐突出問題制定、更新相應監管規則,尤其要彌補消費者的信息弱勢地位;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算法平臺應當注重行業自律,規范技術使用行為,避免造成、加劇與金融消費者間的摩擦,助力自身與行業行穩致遠。從應對“算法黑箱”角度看,除推進實質性監管、細化算法備案制度等措施解決“黑箱”不透明性外,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賦予算法使用者更多的算法披露義務,推動避免平臺、機構因使用同種算法而結成“攻守同盟”,成為針對消費者的“一致行動人”。
3.全面加強金融科技行業監管
從監管理念上看,要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金融“監管為民”理念,引導金融科技行業積極轉變業務發展方式,促進“科技--綠色--普惠”三者健康循環,實現擴內需、促消費、惠民生的積極作用。從制度建設上看,制度缺失仍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鑒此,應加快立法進度,盡快填補虛擬貨幣交易等熱點行為的規制空白,避免相關領域的“野蠻生長”。從監管方式上看,一是要明確機構監管。不久前公布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三定”方案新設科技監管司,下一步應進一步明確其權責范圍,努力消除監管空白。二是要統籌功能監管與穿透式監管,在減少重復監管、多頭監管的同時精準識別金融科技行業的隱藏風險,在降低監管成本的同時保障監管效能,維護金融科技行業穩定。三是細化行為監管,可通過引入監管沙盒等手段遏制科技“雙刃劍”消極作用,充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4.提升金融科技賦能新型消費的針對性,打通路徑“堵點”“痛點”
一是加大金融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依托科技賦能挖掘消費新增長點,在積極入局文旅消費、綠色消費等新業態的同時,拓展傳統消費領域新的業務空間。二是利用科技行業催生的新業態、新領域創造穩定就業和靈活就業機會,通過增加收入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和信貸意愿。三是利用金融科技打通征信驗證渠道,暢通各類金融機構間信息共享,既遏制“多頭共債”、“借新還舊”等行為,又依法合規篩選出更多“合格”消費者。四是聚焦智能獲客、智能運營、智能催收和智能客服等方面的技術應用,及時回應金融機構解決獲客成本與運營成本高企、用戶類型與產品類型錯配等急難問題的需求,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信貸服務。五是通過金融科技不斷提升線上線下交易流程的數智化水平,有針對性地解決新型消費存在的消費維權難、取證難等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香蜜湖金融+】開年首場!金融科技企業與華為云一起逐浪東南亞
福田區金融服務和風險防控中心聯合市委金融辦,依托深圳市金融科技協會、華為云初創生態在華為坂田基地舉辦了開年首場對接會——“灣區金科(FinTech)對接會(第三十二期)——走進華為,逐浪東南亞”活動。